电子邮箱如果消失我们生活会改变么 |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8-21 |
网络信息传递的多样化,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生活与工作也因此而多姿多彩。同时,随着信息传递媒介的多样化,人们也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摒弃“电子邮件”这个已经历经近40年风霜的老者。甚至有人以专业的角度审视过邮件办公“确实”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事实。
是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走向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短信、即时通讯,以及即将普及的视频通讯等方式把沟通变得如此便捷,邮件传统的收发功能,似乎早已失去了它明显的优势。
那么,如果电子邮箱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因此改变么?
首先,我们所有用邮箱注册的一切账号将不存在。
当邮箱消失时,我们所用邮箱账号注册的团购会员、微博、人人、12306火车票订票中心都将没有了“家”,莫说忘记了账号通过邮件找回,就连起码的登陆,都将变得无法实现。
其次,我们的工作交流信息必须寻找其它媒介发送、接受。
当邮箱消失时,我们便不能发办公邮件了,我们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传递。其实我们并不在意以何种方式去收发我们的文件,作为用户,我们更在意的是哪一种媒介的收发更高效实用。但是,可想而知,其他信息传递媒介目前与邮箱相比都是有局限的,信息收发人的身份方面也是有限制。而电子邮箱在反病毒、防垃圾、稳定性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是没有办法照搬在其他交流媒介中的。
目前,也有一种说法是以社交媒介取代邮箱,这个提议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呢?我们可以设想在工作中,有哪一家企业愿意自己的员工在社交网站上“办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怎样划分、计算员工上班时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工作信息浏览、交流、处理,有多少时间是在用于个人博客回访呢?难道,将社交媒介引入办公,对于员工来说将会是福音?当你的十指在键盘上飞驰时,无数的谈话框跳闪着,是回复还是不理?如果在无数“哈喽”、“你好”的问候中突然夹着一封非常重要的客户来函,你要怎样去慧眼识珠?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员工的身心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众所周知通过邮箱,我们可以畅通地实现海外收发功能的,并且成本也是众多信息交流媒介中最低廉的。但是,换做社交网站或者其他交流方式,是不能与电子邮箱比美的。
有人说,中国个人电子邮箱用户规模在萎缩,在下降,因而建议邮箱应转型或者断定邮箱会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消失。
通过上面简简单单、清清楚楚的假设,相信邮箱的消失论没有了理论支撑点了。
小编的个人观点认为:用户量不是衡量邮箱的唯一标准
来自于艾瑞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邮箱用户规模的减少。我们说网民的邮箱使用正在回归理性。片面地以邮箱的用户规模来判断邮箱的未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是互联网大踏步走进中国人生活的时期。电子邮箱凭借便捷、及时、廉价等优越于传统邮递的特性,迅速占据了传统邮递业务中部分单纯以文件内容传递为目的的市场份额。同时因为邮箱的免费性,一个用户会因为不同的需求而选择多个邮箱账号。网民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各邮箱品牌不限制用户注册数的潜性规则,邮箱用户的疯狂增加是必然的结果。
随着网民对众多邮箱品牌特色认识的逐渐形成,各邮箱服务提供商在自身功能上的不断拓展、改进,邮箱用户对各家品牌上的选择已经趋向稳定。邮箱联系人的建立于手机号的绑定已经使大部分邮箱用户黏在了某一个或某几个固定的邮箱品牌中。因而,这部分人不仅不会再继续注册邮箱,反而会适当减少自己的常用邮箱数量。
再者,邮箱的传统功能为邮件的收发、转载,目前随着网民网上生活的多样化,邮箱已经成为网络ID标志。而未来,广大邮箱服务提供商将邮箱的发展定位于“个人生活助手”及“企业办公平台”两大方向。显然,它的主要应用不是青少年网友的“菜”。因而,对于这部分用户,邮箱除了网络ID及个人生活助手方面的部分功能外,没有额外的魅力,并且,目前也不需要额外来展现魅力。
那么,邮箱的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去衡量?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目前邮箱存在两种形式,即企业邮箱和个人邮箱。
企业邮箱自不必说,它的用 户粘度是相对固定的。企业邮箱虽然已经在邮箱行业中走了很多年,但是,很多企业对其的认识和了解还是非常甚微的,无疑,争取更多企业用户对企业邮箱的认可将是未来邮箱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个人邮箱用户数量的理性回归,并不是一件坏事。当用户可以更加稳定地使用某个品牌的邮箱时,不论对于邮箱服务提供商还是对用户个人来讲,都是有益的。
对于个人来说,邮箱固定了,精简了,首先自己避免了记忆很多账号密码的麻烦;其次减少了漏收重要邮件的可能性。
对于个人邮箱服务提供商来说,个人邮箱用户的邮箱固定了,邮箱服务提供商可以回收部分被用户闲置的邮箱;其次,邮箱服务提供商可以更好地分析这部分稳定用户的特点,对其针对性的开发拓展应用及服务配置,以便其更好的实现用户粘度性的提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