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家信息化生产力建设和发展 |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11 |
一种新的质态,具有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高度渗透性和流动性、应用多样化、创新集成化等特点,推动“拼设备、拼资金、拼劳力、拼汗水”的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拼智力、拼技术、拼结构、拼产业生态”的精细化发展模式,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徐龙进一步解释说,国家信息化生产力不仅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化生产力、信息化生产力的整合优势,也为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新兴文化、普及群众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国家信息化生产力也成为实现由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徐龙认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计算机技术等第一代信息化生产力为核心的计算时代、以互联网技术等第二代信息化生产力为核心的网络时代。而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全球信息化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的发展不再单一满足于计算能力、网络能力、数字能力的量变式提升,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更高阶段--“智能时代”。
据了解,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将信息化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加快了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发展步伐。美国先后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韩国提出了“u-Korea”战略,推进知识型信息化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12年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已推出宽带战略的国家和经济体达到了112个。徐龙也坦言,近几年来,国内信息化基础结构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已有较大改善,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发展仍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区域和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亟待由政府推动建立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战略规划体系。对此,徐龙提出了可通过“四步走”来加快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建设和发展。一是深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构建国家信息化生产力发展目标体系。徐龙建议加快实施“信息强国”战略,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使用等多个维度,建立包括光纤普及率、无线宽带普及率、信息化科研资金、互联网使用人数等指标在内的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目标体系(GIP),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评估。二是大力推动“无线城市群”建设,强化国家信息化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融合无线宽带、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应用,为信息化生产力惠及全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提供软硬件保障。三是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徐龙建议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引导推动下,依托国内主要的通信运营企业、信息设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TD-LTE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加快推进4G、物联网、云计算的产业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四是重点提升全民信息能力,夯实国家信息化生产力的社会基础。徐龙建议通过电子政务、数字生产、智慧家庭、网络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信息化水平,抓好信息化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实施全民网络教育工程,促进全民信息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