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免费企业邮箱门户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IT资讯 > 互联网

这是实名制之辨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27
3月16日是微博在北京全面开始推行实名制的日子,按照规定,从这一天开始,没有进行实名验证的微博用户将无法在此平台发表言论,无论是随手拍还是转帖,都必须以发言人自己的名义发出,而不能躲在马甲后边。这或许是微博这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新的开始,而这样的新内涵,作为其初衷当为美好,而作为其结果,在未经实际检验之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实名制在网络中的执行可以提高网络的公信力,对今天日益增长的网上财产可以提供更多保障。但同时,强制执行的实名制会增加很多经济上的成本,而且在技术上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无处不在的实名制   实名制久已有之。   某甲新找到一份工作要办一张银行卡,而办理这张银行需要提供的种种证件就是实名制账号的表现。通过对于某甲姓名、身份证号包括手机、住址等方面的登记,可以把这个人的物理性质充分确定,以此达到财产对于用户身份的确定性。   而在我们到银行建立账户进行存储等业务时,通过种种登记进行的其实就是一种实名制。由于账户实名,就可以有效保障工作人员在核实用户身份中的手段有效,这也就带来了财产和其所有者之间在银行系统中更加直接的关系,确保财产与所有者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要在不确定的前提下确定一个人,能够提供越具体的条件,确定这个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去银行办事填单时面对的项目是如此之多的原因。当然,在出现了诸如指纹识别甚至虹膜识别这样的对于唯一特征进行辨别的先进技术之后,对于需要证明自己身份的人而言,增添的了更多便利,但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情况下,需要的还是可以提供一些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   在网络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最早开始实名制的就是淘宝这样的电商系统内机构。对于网商的实名制登记,其实不过是传统商业中工商部门对于商户执照办理的一种互联网形式。对于资金的去向,一个有着所谓实名认证的方向,自然可以让其中收钱的一方更确实,这样才能在发生纠纷时能够对之进行追踪处理。这也是对付费一方的负责。   在婚恋网站中也是如此。根据婚恋网站百合网的数据显示,实名制实施后增加的活跃用户认证比例超过了90%,而通过实名制的实施,不良和欺诈行为投诉量下降70%。原因很简单,也是在于实名制可以产生一种对于财产的保障。恋爱可以是纯精神的,所以可以有网恋,可以有异地恋,但婚姻是一个非常物化的东西,在《婚姻法》中,规定最多最细的内容也是夫妻双方在财产上的所有权问题。在征婚广告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内容也是诸如成功人士、公司老板、有房有车之类可以证明其经济实力的内容,事实上在网站上能够通过真实的文字并可以查证的也只有财产之类物化的内容,当然,凑巧这方面内容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婚恋网站通过实名制,同样提高了自身平台的有效性。要相亲,就要真实信息,而真实信息的保障方法,也就是进行实名制认证。   去年11月杭州市一个小巷子里的一声爆炸,再次提起了人们对快递包裹的注意。因为违规投递而导致两名员工受伤,圆通速递也成为中国第一家严格执行实名制快递的公司。快递实名制,则是网络与现实的交叉点中产生的一个老问题的再出现。而今年发生在广州的一起快递包裹的爆炸案更是引起人们对于快递物品的关注。关于快递的隐秘带来的危害还可以追溯到美国发生的炭疽热恐怖袭击,都是快递中包裹的严密隐私性的衍生品。   事实上,爆炸案的危害让人不能不严阵以待,但快递过程中产生的财产损失也是早就怨声载道的问题。一些无良快递员的狸猫换太子早已引起公愤,而在贵重物品损坏后的赔偿问题也成为消费者不满的重灾区。   在快递中如果实现实名制,对于快递公司的管理也应该加强,比如对于损坏快件的赔偿,一定要是实价赔偿。可以允许快递公司拒收,但收了件就一定要保障安全。快递中的实名,就要求不仅用户实名,快递员也要实名,快递员必须作为一个正式的工作,而能因此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社交网络的公信力   在社交化网络工具中,为了保障社交环节中的用户真实性,实名制一直是一个有效的使用方式。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还是国内的人人网,都是实名制作为一种利用氛围引导的终极模式,事实上,很多真的想在社交网络上找到故人的用户也愿意使用实名制,正如一些网站上所写的,使用真实姓名,以便朋友可以更方便找到,同时真实头像也是一种确实身份的重要方式,这在大多数社交网络上也已经开始使用。   人人公司副总裁黄晶表示,通过审核团队的审理,在现有的社交网络中,对于采用真实姓名和头像的用户往往可以得到更多权限,而反之则会在很多功能上受到限制,以此鼓励实名认证的实现。至于这种非强制形式的实名制,在推广上也没有什么困难。因为很多用户可能就是奔着实名制参与到这样的社交网络中来的,而真实的氛围和真实材料为熟人社交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建立在实名制基础上的人人网,成为一种真实关系的平台,带来一种更可信任的环境,在为网络本身带来公信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有些人认为,实名制可以让人在网上发言时对自己说话负责,毕竟只在2011年一年,诸如抢盐风潮等事件都是一些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谣言造成,通过实名制强制实施,可以做到有效控制谣言的传播。   但要看到的是,传谣与鉴伪,本身也是媒体的一种表现。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认为,谣言的存在,正是把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性质上进行区别的主要特征。在这一点上,是可以通过区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实现的,对于各自为政的自媒体应该允许其畅所欲言,说出一些并非可以放在主流媒体上的话语。当然,这可能会给谣言散布的机会。但一方面,微博本身有着辟谣的功能,比如抢盐的风波中,最后正是微博本身的一些用户通过转播,查验,证明的事件本身的荒谬性而逐渐消散,并非通过行政权力的过分干预造成。另一方面,拥有强大话语权的主流媒体正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对于网传事件进行权威鉴定,利用自己充分的媒体条件,比如方便的交通工具、媒介、专业的记者团队包括久以形成的公信力,进行消息鉴别。作为成年人的用户,在多年的上网经验基础上,早已不会对网上的消息信以为真,但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需要作为主流媒体的单位及时提供辨别。同时,互联网新兴形式的存在也可以作为主流媒体传播的有效工具进行应用,当然,对于这些需要利用公信力的单位的实名认证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并且必须要有特殊的验证方式进行严格把握的。   何况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治理在于法治而不是人治,法治的特点不在于可以根治不法行为的发生,而在于可以在不法行为发生之后对之进行制裁,也就可以“齐民以刑”,通过法对罪进行惩戒。   今天的中国民众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坑蒙拐骗,不会再随便听到风就是雨,看到什么消息第一反应都是进行质疑,我们在转帖内容中最多看到的评论是“求辟谣”,这也就是鲜明地显示了公众对于是非的判断力。而试图造谣的人,总是有他的办法的。   品牌与名字   回到实名制的问题上来,关于这问题,姜奇平老师讲到邻国韩国的例子。在韩国施行了实名制以后,很多有社会地位的人,特别是一些有着类似于我国编制式的东西的人,如公务员、教师等,在网络上的发言会更多收口,在言辞上也会有一些顾忌,粗口之类的现象也会减少,而对于占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太多改变。实名制最成功的结果也就是街头巷尾的闲谈,实现实名制的最佳效果也就是向人们能真的像在一个社交场合一样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何况在网络上还有文字类的东西作为后来的证据,但无论是粗口还是巷议式的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最日常的社交场合,所以在实现实名制后,这些内容也未必能变少。   姓名对于个人用户犹如品牌对于商家,社交媒体上的营销也早已为人所关注。这自然就涉及到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达到营销效果,并且以在社交媒体上人气的凝聚力作为一个品牌在新时期发展潜力的一个风向标,本月举行的“人人最爱”通过广大用户票选出来的十大行业知名品牌无论是康师傅冰红茶还是招商银行信用卡,都是社交化媒体品牌营销的佼佼者,可以看到的是,这个首次由互联网企业发起,全面面向网友的品牌票选活动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被认为是对2011年十大行业进行全景式盘点。   自媒体上每个用户的姓名就相当于商家的品牌。很多人也在尝试通过自媒体经营自己的姓名品牌,当然这个名字品牌可能不是真实姓名而是一个诸如“全球***”或者“***大全”之类的讨巧的引人注目的名字,但这样的网名一旦被经营到自己认可的程度,不需强制,其拥有者自己也会希望可以能够进行实名登记以保证拥有权了。   同时对于名人或者公众人物,一方面其中一部人本来就希望通过社交网络这样的媒体进行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已成名的人本来就在用自己的名字这样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扩大言论的影响,在新浪微博上最热的前十名微博名字都是没有微博这个形式我们也耳熟能详的。虽然微博上也会有影响力大的如五岳散人和作业本这样不是真名的ID,但是从他们的微博我们也可看到这些人在新浪的工作人员那里都是非常熟悉的,五岳散人和作业本这样的名字也就成了微博上的笔名,其真实姓名反而没那么重要的了。这在前互联网时代也不少见,提到鲁迅、老舍、金庸,在华人圈里可以说无人不知,但如果非要问谁是周树人、舒庆春、查良镛,普及率大概就只在准备语文期末考试的学生中可以保证了。   所以在现有非强制性的情况下,甚至在非物质性鼓励下,很多公众人物包括一些媒体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也都对自己的微博进行了实名认证,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提高粉丝数或者扩大影响力,有的人本来就是对是否实名制都无所谓,有人撺掇一下,认证了也就认证了。   执行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美国人IP是全国认证的,而在中国很难规范,很难管理。而且美国整体素质平均、高,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参差的素质不利于管理。但要知道的是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就像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欧洲人面对到处旅游的美国人还在酸溜溜地说没文化的新大陆人,而在二十世纪末欧洲多数文艺工作者已经开始向美国学习如何写小说和拍电影,并且以获得美国的承认为傲,这里最典型的自然是奥斯卡。而中国也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发展期,素质是可发展可提高的,但也绝不是掌握了身份证号就可以实现的。   同时,统一的身份实名认证,扩大的认证的范围,反而容易对管理造成不利因素。正像当年的禁止骑车载人问题。虽然明令禁止,但骑车载人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种方式,几乎可以全民载人,最最起码的接送小孩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骑车载人是难以实现的。于是造成了全民违规,继而带来的法不责众,给执法者带来了因人而异选择性执法的特权,反而腐蚀了执法队伍,对管理不利。   实名制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隐私的保护。在身份证管理系统中,管理者是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中国民众总体而言有着强大的公信力。但在社交网络中,由于管理者毕竟多数只是民营公司,要提供自己的多数真实材料,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还是有些迟疑。同时,有着尽可能多真实信息的社交网络上,对于用户也会造成一些现实中的困扰,这也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全部信息被全部熟人看到的问题。   这一点要求网站可以做到在账号安全和隐私控制上能够做一些工作,人人公司的副总裁黄晶表示人人网上用户在自己的页面上可以自主控制页面、资料、内容允许被谁看到。但即便如此,黑客的入侵问题仍是难以解决的。年初的CSDN泄密问题造成业内一片冷汗。在互联网企业通过实名制获得大量用户资料之后,如何保障这些资料不被滥用,是一个需要监管力度加强的领域。由于实名制中的资料都是跟随用户终身的,诸如身份证号码包括住址甚至手机号,以及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真实姓名,一旦发生泄漏,对于每个用户的生活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在之前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出再出。很多在网上晒贴或者被晒贴的人士,即使只流露出一丁点个人信息,就会被强大的互联网剥得一丝不挂,生活中处处遇到问题,如果大量的私人材料要被分散的放在很多位置,增加更多的被暴露的机会,对于普通人来说,其生活的风险就要大大增加,这对于本身生活就没什么保障,只希望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中国民众而言,委实是个大负担。   同样,出于对用户负责的目的,各网站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对于这样大批量的私人信息,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之前在网络的认证报道中,就已经有记者总结中国具有进行身份证认证资格的机关共有两家,而每一次认证的费用数元不等。这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而这笔支出,在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况下,是不必要的。在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公共安全部门通过IP地址锁定,以及并不多数的访查,也是可以获得的。而身份一旦获得认证,所有的资料又成了互联网公司手里的烫手山芋,也是用户心中的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就成了用户一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非常不理想。   诚信的力量   对于实名制的需求,根源于社会对于诚信的渴望。没有诚信,实名制也不过是一纸文书而已。有新闻报道过,2009年长沙警方抓住一名杀人犯,是在十六年前于海南杀人碎尸的嫌犯,在杀人后又辗转多处,最后于四川落脚,凭借假身份还获得了硕士学位,经常对人进行心理辅导。   这样的事情告诉我们,实名制虽然可以对人的身份做出保障,但是如果没有整体的诚信氛围,身份可以是假的,实名制的大量材料也可能是假的,或者像很多人担心的,一定要求身份认证的话,可能会偷用其他人的资料信息进行认证,自己做了什么还可以让别人顶,这样的实名认证就反而不美了。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诚信成为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大问题。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姓名相当于商品的品牌。掌握了姓名,对于一个人的确实性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名字则是自己的问题。比如实名认证并不能完全避免谣言的传播,因为很多人在传谣的过程中并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实名制是在网络虚拟化条件下的一个务实的行为,但事情都有两面,过分强调反而会对管理造成问题。不仅实名认证的过程十分复杂,实名认证的结果,对于隐私的保护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前期投资就会出现问题,在后期资料保护的技术问题上也很难解决,这是在实名制强制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关注的问题。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