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断了腾讯企业QQ的财路? |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23 |
2012年3月21日下午,上海花园饭店同时举办了两场“展示会”:一场是发生在会场中的腾讯企业QQ办公版新品发布会;另一场则是一家沪籍企业级IM公司imo的“反抄袭、反恶意竞争展示会”。作为竞争对手的两家互联网厂商,就这么在一家饭店的同一个大厅中“遭遇”。
这就像是电影中的情节,两家公司再次针锋相对。抗议一方指责腾讯再玩“抄袭”手段,从创意到宣传文案,悄无声息地对另一家EIM对手开动了自己那台“模仿机器”。发布的一方,则选择用沉默示意“无声胜有声”。滑稽的一幕、看似某些电影中的桥段,但这却预示出企业即时通讯行业两家最有“看头”的公司,在两种商业模式中“你死我活”的残酷冲突……
冲突的开始:腾讯发财之路的绊脚石
腾讯多有钱?在一份被曝光的腾讯企业QQ在2011年12月份的广告投放列表中,笔者根据市场价格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从各种在地铁站、街道车站、网络广告的投放数据来看,仅在12月,其用于推广该类软件的广告投放金额就在600~800万。巨大的数字让人咂舌,也感叹腾讯的财大气粗。
除了广告上铺天盖地的烧钱宣传,为了配合销售端带来腾讯企业QQ的直接销量,也为了最大限度的刺激渠道扩展,网上曝光腾讯企业QQ给代理商的分成也高达70%之多。而作为“回报”腾讯要求每一个省级代理,每月必须完成200万的销售额。参照与之类似的企业软件销售成功率来看,即使是销售成功率最好的企业邮箱,其销售成功率也只有20%。
有人这样算了一笔账,腾讯企业QQ动辄每月数百万的“豪迈促销”,最终可能仅仅只有其宣传“影响人群”的20%动手买单。也就是说,虽然剩下80%用户每月也看到了腾讯企业QQ的广告并受到其“教育”,但他们却不会轻易为其买单。那有人会问,剩下的80%潜在用户又去哪里了呢?
实际上,一直以免费为主的imo互联网企业通讯软件,已经成为了吸收这类用户的另一阵地。这些用户没有付费,却得到了更好的服务,满足了企业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推动了企业通讯软件的普及,但却触及了腾讯企业QQ那根最紧绷的神经。一面是资金量的巨大投入,另一面是对于用户数量的流失,“免费大餐”的杀伤力破坏了腾讯原本制定的游戏规则,这让其十分恼火。
冲突不可避免:收费无法容下免费
中国互联网市场一向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它这种特性决定了“免费模式”威力不可小视,而这也成为直接导致腾讯企业QQ失去了二次推销机会的核心冲突。一面是昂贵的收费商业模式,另一面是以用为先的免费商业模式,当他们共同存在于国内企业通讯市场中,后一种更为应景的商业模式展现出“天生的优势”。
特别是在企业通讯市场,占据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国内中小企业,对于企业通讯需求还处于培养阶段,直接需求并不高。对于他们来说,腾讯企业QQ的费用绝对是一件不小的企业开支。而imo的免费模式,则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可以在零投资的情况下,使用到企业通讯软件的强大功能。
“更适合”的商业模式,导致市场的天平偏移到imo这一端。依靠免费模式的imo快速吸引到了:和记黄埔、本山传媒、申通快递、百丽鞋业、中国国旅、海王星辰、久久丫、高丝等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众多高端用户群。这也导致腾讯企业QQ,首度在用户群之争中流逝了大量用户,并暴露出其商业模式的劣势。对于坚守收费模式的腾讯来说,免费的imo成了腾讯进军企业市场最大的绊脚石。
如此的绊脚石腾讯怎能不恼火!于是,“抄袭imo创意、通过百度推广劫持imo,以及动用‘水军’抹黑同行”等行为接踵而来,最终迫使对手动怒而奋起抗议。
未来,企业即时通讯领域是收费还是免费笔者不得而知,或许如杀毒行业般“免费模式”终结了杀毒软件行业高额的利润,将“价格”回归到它本应值的范围,成就了更多依靠新模式成长出的市场“霸主”。未来有着太多的猜测,但是对于腾讯这种大公司的行为却值得我们反思:腾讯,你何时成了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天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