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雷锋在行动》 |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23 |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黄荆村瓦房小学是无数封闭在大山里的普通小学之一,这个学校小到只有一个叫毛利辉的老师和33个10岁以下的学生。毛老师到校后不久贷款买了一台电脑,又在父母资助下添置了数码相机。有了这两件“武器”,大山里的孩子们获得了与外界沟通的机会。毛老师经常会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他和孩子们的生活,然后上传到互联网。
那是一个寒冷的雪天,课后雪已经停了,大山里一派“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毛老师走出教室,准备拍摄雪后的山区美景。然而很快,那些在泥泞的操场上戏耍的孩子们吸引了他的目光。在湿滑的雪地中,孩子们的小脚上套着一双双破烂得“走光”了的鞋子。毛老师辛酸地用相机拍下了这些鞋子。当天晚上,毛老师将孩子们脚上“张开了嘴巴的水鞋”、 “没有鞋后跟的胶鞋”、“用红头绳勉强绑在脚上的烂鞋”和“根本不对称的也完全不合脚的破鞋”一一挂在网上,同时写了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的窘境,帖子名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短短几天,帖子被网友们转发到各大网站、论坛和博客。
一个月后,毛老师意外地接到镇邮电所的通知,叫他去领包裹。那是网友们的自发捐赠,8个箱子里装着送给孩子们的33双新鞋和33双新袜,还有许多衣物。第二天恰逢圣诞节,学校的孩子们全都换上了新鞋新袜,每个人都有了两套新衣服。
事情至此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两个月,一位媒体工作者看到毛老师的帖子后向同行推荐,新浪网更把这个帖子放到了博客频道首页,仅一天时间点击量就达18万次,留言2000多条。无数网友被这些泥泞中的小脚所牵动,大量的包裹信件涌向这所山村小学。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0多个包裹同时到达,致使当地邮电所的工作面临瘫痪。
在一个包裹里,除了赠送的衣物,孩子们还读到了一封信。
信中说:“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从网上得知你们的现状,于是被深深触动。生活在上海,我们只是一群平凡的公司职员,每天在波澜不惊的写字楼工作,让我们对生活的期许慢慢变得麻木而现实。曾经你们所在的那个环境是我们向往的满足猎奇心的好去处。直到看到你们的鞋子、衣服和眼神,才让我们了解了生活的另一些面貌。所以,我们觉得这不是一次捐助,而只是分享。我们所做的是那样微不足道,不过是想让你们相信,这个世界是一个微妙而美丽的圆圈,所有的人都是连在一起的。”
毛老师将全校的孩子们集合在一起读了这封信,然后他问:“今天那么多人在帮助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字来形容大家的帮助?”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爱!”毛老师说:“对,这是最关键的,是那么多好心人寄东西来让你们感到温暖的一个初衷。你们要如何报答他们呢? ”孩子们说:“取得优异的成绩。”“长大以后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回答真好。希望这些孩子记住童年时这段温暖的经历,并且化为长大后再去帮助别人的动力。
笔者看到消息时,这所小学一共收到了6千多个包裹,2万多件衣服和文具,全镇近3千名学生、2万多群众分到了捐赠的衣物,而仓库里待发放的衣物还可以让几千人得到温暖。
这就是互联网创造的奇迹。通过一个帖子,一组照片,封闭的大山与外面的世界得以沟通,一群贫困孩子的命运得以改变。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不过短短的十多年,但它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在深深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身陷绝症的病人在网上获取珍贵的医疗信息,生活无着的人们在网上得到素不相识者的救助,网上通缉已成为警方追捕罪犯的有力手段。互联网使世界变小了,使人的关系紧密了。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许多想象中的美丽与童话正在变成现实。
最近读到一则新闻,《互联网上雷锋在行动》,讲的是一位“80后”潮男,用“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服务理念,通过QQ群组织号召网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让网上学雷锋成为一种“时尚”。看来,互联网上的“雷锋”还真不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