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下如何提升产业和信息化领域人才工作 |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20 |
聚焦重点发挥优势
不断提升产业和信息化领域人才工作水平
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 周国雄
编者按: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人才是关键。为贯彻落实年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更深入普及落实科学人才观,今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高层次人才网和《组织人事报》联合举办了“建设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大家谈”征文活动。目前,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希,上海各委办局和区县的相关负责干部,以及一些长期在上海人才工作第一线从事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已发表文章,他们各有侧重、各抒己见,为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建言献策。
从本周起,东方网政务频道将陆续把这些精彩的文章呈现给大家。
人才是兴业之本。推动上海产业转型和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近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人才工作会议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本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实际,在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
经验一:注重规划引领,组织编制相关条例,重点领域重点规划
党委牵头,吸收大型骨干企业人力资源和规划部门、重点行业协会以及外部研究机构参加,分析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十二五”人才需求,对照国内外人才队伍建设经验,编制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结合各重点领域发展实际,编制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领域、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共计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十二五”规划,最终形成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1+X”人才规划体系。该体系立足产业和信息化发展重点,明确了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提出了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321”梯队的任务,即到2015年,新增培育300名左右的领军型人才、2000名左右的骨干人才、10000名左右的产业化专业人才,为“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经验二:注重统筹兼顾,激励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既立足脚下,又眼睛向外,积极引进系统外甚至海外高层次人才。近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人才选拔工作由系统内、体制内,逐渐转向面对各重点领域以及体制外,注重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倾斜,向一线科研技术人才倾斜,向重大科研项目和支柱产业倾斜。
2011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征集了10家企业共计40个海外高端岗位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牵头组织本市7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赴美国开展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在美期间,积极开展产业宣传,进一步增强海外人才对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在旧金山硅谷、匹兹堡举办了两场专题招聘会,吸引近200名专业人才到场参加,海隆软件、众达信息直接在招聘现场与应聘人员签约。通过对接活动,就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设立人才服务联络处、定期组织高端人才交流进行了深入沟通。上海互联网软件公司与KitSolutions、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设立创业基金,推动留学生创业创新;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外包发展中心与美国华源科技协会、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匹兹堡分会签定合作备忘录。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慧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创造了良好开端。
既重视个体人才,又重视团队发展,不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党委进一步总结分析人才创新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主要问题,专门成立课题组,牵头开展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创新团队建设”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调研100余个创新团队,对比研究兄弟省市有关政策,形成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总结归纳了创新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当前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政府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考核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氛围不佳、创新团队成员配套保障亟待改善、创新团队人才后备力量存在缺口、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创新团队薪酬激励体系有待完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8个方面的意见建议。调研成果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为上海部分国家示范创新区制定人才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既积极参与国家、上海各类人才评选,又努力挖掘培育产业和信息化领域优秀骨干。根据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千人计划申报和评审,建立“上海千人计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类初审平台,完成了第一批“上海千人计划”的初审和上报工作。最终9人入选第一批“上海千人计划”。根据市人保局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领军人才申报评审和中期考核。通过系统上下共同努力,截止2010年,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入选126人,其中科技领域占71%;本市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人选共183人,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占75%;“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累计资助1333人次,其中从事科技研发的有711人。此外,重视通过多种形式遴选产业和信息化优秀人才,积极开展“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等选拔工作。
经验三:注重服务保障,积极营造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用事业留人,积极探索“项目+人才”工作模式。以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作为人才服务平台,拓展项目和人才申报受理、人才信息发布、人才政策咨询等职能,探索“项目+人才”工作模式。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关注一批重大项目,在项目申请立项中提出人才团队配置要求,明确重大项目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通过人才团队推动项目实施;以重大项目建设需求为导向,关注一批重点企业,强化对重点企业人才工作的扶持力度;以重点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工作瓶颈问题为导向,关注协调落实保障措施,点对点落实专人,明确时间节点推进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才及其团队也得到培养锻炼,形成了人才与项目双赢的良性运行机制。
用政策留人,努力突破人才创新创业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化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开发目录。共编制471个目录,涉及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等10个重点领域。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解决条件覆盖不了的特殊人才申请直接落户、居住证等问题,党委积极构建产业重点领域急需优秀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人才引进工作重点企业认定工作规则(试行)》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特殊人才认定工作规则》,扩大了人才政策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目前共有388户企业被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人才引进重点机构,6人通过特殊人才认定后予以办理直接落户和人才类居住证。
用文化留人,着力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系统人才宣传工作。在系统党建网开辟专栏,宣传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经过精心筹备,组织召开市经济和信息化人才工作会议。会议邀请市领导出席,为通过经信委上报并当选的部分市领军人才颁发证书;发布了10个重点领域“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领域内中央“千人计划”专家代表、上海领军人才代表、创新团队代表、高技能人才代表交流工作体会,畅谈成长经历,激发各类人才奋发向上、锐意创新、引领示范和集聚带动的热情。2012年,启动上海航天“921”团队专题宣传,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