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免费企业邮箱门户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IT资讯 > 互联网

手机好做但是赢利很难 互联网大佬蠢蠢欲动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15
从去年夏秋之交到现在,时隔半年多,中国互联网大公司布局智能手机,已有深入腹地之势。   我们得到的未经360公司官方证实的消息是,360的智能手机项目是与被媒体称为“手机狂人”的万明坚团队合作。万曾是TCL通讯业务的一把手,后来加盟长虹,出任旗下国虹通信董事长。   虽然阿里官方始终未对最近传言颇盛的“阿里并购天语”做出任何回应,但是业内很肯定,两者的合作必定将再度深入,即便不是并购,阿里参股天语的可能性亦很大。可以想像,围绕智能手机这个端,阿里对于移动互联领域的野心之大。   一直被业内认为最应该涉足智能手机的腾讯,也蠢蠢欲动。有圈内人士向我们透露,腾讯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已是箭在弦上,公司已有专门的软件开发团队,在进行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操作系统开发。   在此之前,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百度等传统互联网大公司都已联手手机厂商推出过相应的智能手机产品。有上述互联网公司不愿具名者称,互联网公司拥抱手机厂商一起奔赴智能手机领域,今年将成趋势。   智能手机,这款带有体温的移动终端,已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向移动互联网新市场迁移时的战略要点。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想失去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先机,他们要抓住手机,要抓住这个让业界充满想像的端,为的是在端上叠加自己互联网的优势。   移动互联时代,远远不只是产品的竞赛,也不只是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比拼,用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的话说,这是一场“决胜云(数据汇聚)-管(应用分发)-端(终端+OS)”的较量。   布局智能手机,与其说是为了复制PC时代的成功,不如说是为了不被新浪潮所抛弃。   但结局难料。因为专业做手机的华为、中兴如狼似虎,而苹果、谷歌、微软已经形成系统和平台的垄断,上下通吃大权在握。尤其是要颠覆他们,难点重重。但若只是在他们的平台上存活,小打小闹,中国互联网企业似乎心有不甘。   不做,肯定是等死。做了,未必是找死。   欲复制传统PC时代的成功   手机好做,赢利很难   2月21日下午,老杳更新了微博:去年雷军说小米靠互联网盈利手机不挣钱,现在小米手机盈利了互联网还遥遥无期;去年雷军说小米受众是喜欢刷机的Fans,现在不懂智能的消费者都成了买家;去年雷军说电商营销,现在运营商成了主角;去年雷军说客服靠快递,现在要建授权服务中心……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只要做就有修正的机会。   老杳是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手机圈的资深观察人士,从小米手机一诞生,就一直留意它的进展。   去年8月17日,小米手机正式亮相的第二天,老杳发了条微博,其大意是,手机界的朋友不看好小米,但互联网圈子却为小米模式很兴奋,老杳建议“手机界的朋友好好研究下小米的模式,多些尝试未必不是好事”。   小米确实是个“异类”。最初,雷军称定位“互联网公司”的小米做的是“铁人三项”,软硬件及互联网服务三项均衡发展;后来,外界也分不清楚,小米是做手机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做互联网的手机公司。不管怎样,小米“以互联网模式做手机”,却是很多互联网大公司想尝试的路子。   老杳这次聊小米的微博,内容说得有些隐晦,他的意思是,小米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互联网公司”,而是纯粹的手机公司。“用硬件销售最终推广互联网应用,这是小米早期的思路,当时很难说是对是错,但现在小米做手机公司的结果却没有错。”   尤其是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两大运营商的合作,已经为小米手机获得更大赢面打好了底子。   有消息称,自去年9月份第一款手机推出以来,小米手机实际订单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圈内人士告诉我们,实际销量应该在60万~70万台。去年底,小米公司赢得了联通300万部的采购框架协议。电信版小米手机计划于今年3月底推出,眼下与电信合作的细节尚待公布。   与运营商合作的直接效果是:用话费给购机者直接补贴手机费,让消费者得实惠,搭上运营商“快船”,有助于小米手机迅速上量。这样的打法是以运营商渠道为根据地的华为、中兴所熟悉的。   正如老杳所说,小米已经离最初的“互联网公司”定位越走越远。   而事实上,互联网公司跨界做手机的基本模式,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在当下:将自己的服务应用植入更多的手机,通过低价销售手机甚至给予购买补贴以获得大量用户,最终试图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上获取收入。   这是标准的互联网思维,悖论的是,除了忠实的粉丝,有多少用户会因为手机内置了QQ、百度、阿里的深度定制系统或者应用而买单?这样的互联网手机如果没有大规模销量的支撑,靠应用服务收费岂不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长远来说,这一商业模式真的有前景吗?   小米公司现在偏离“既定轨道”,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互联网公司涉足手机的商业逻辑尴尬。   以智能手机为重要移动端的移动互联,无疑是一个想像空间足够大的市场:所有PC时代的应用都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所有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比如传统互联网广告、增值服务、游戏收费、虚拟道具交易等等,全都可以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来。   在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看来,智能手机应用带有很明显的移动互联网特征,有效整合了人的信息、位置信息、商家信息,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整合与传递,还可切实引导用户消费信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互联网公司进军智能手机,看来已经势不可挡。不过,就像老杳还有些看不清的那样:这些互联网巨头能否真的在中国复制亚马逊的成功。老杳认为“非常难,至少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很难,手机好做,盈利很难”。   百度联合戴尔发布“易手机”。   “千元机”引爆点   低价“圈地”移动互联新用户   盛大将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有圈内人士向我们透露,盛大手机很可能于3月份发布。   如果像传言所说“4.3寸屏,双核处理器,售价999”,那么,盛大手机无疑将是今年智能手机市场的又一枚“手雷”。它的各项配置要优于小米手机,但价格却更低。小米手机已凭借“高配置、低价格”(售价1999)的六字真经,创造了手机品牌营销上的一个神话。盛大手机会否复制这样的成功?   到目前为止,盛大集团对一切有关其手机业务的消息,都没有正面回应。   至于盛大手机制造模式,有分析认为,很可能会学习小米做法,软硬件通吃,即推出搭载自有操作系统的自有品牌手机,找代工商制造。也有分析认为,盛大公司业务线众多,完全出兵手机业务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采用阿里云手机与天语、百度易手机与戴尔这类模式,即互联网公司的软结合手机厂商的硬,手机仍然是以手机厂商的品牌发售,但会增加诸如“阿里云”或“百度·易”的标识。   我们很容易发现,互联网公司推手机的定价策略,正在一路向下:最早的小米手机,放出1999元震撼价,基本就是配件的总成本价;而具有1.5GHz双CPU的阿里云手机天语W700上市时,虽然售价2680元,但在扣除最高优惠幅度1000元,才1680元的低价,还提供100G免费个人云存储空间。同期几乎同等配置的三星和摩托罗拉则要4000元以上。   百度易平台与戴尔合作在去年年底推出戴尔手机D43时,售价2999元。此次采访时,百度向我们透露,“今年百度易平台计划发布两个新版本,除了与Dell继续合作外,我们也会联合其他厂商,推出几款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   而且,百度公司相关负责人亦很肯定,“千元智能机这一类高性价比手机的体验和质量也越来越成熟,2012年出现爆发是非常有可能的”,“很早就预见到这一点”的百度正“快速帮助合作伙伴研发出高性价比的手机,保证千元以下的智能机也拥有很好的体验”。   早在去年底,电信业资深人士、飞象网总裁项立刚就已明确表示,“相信千元智能手机是撬动移动互联网的杠杆”。他最近表态,今年千元智能手机将会实现“喷发性的增长”。   更何况,在这个市场,还有原来的主力军中兴、华为、联想、酷派等手机厂商的发力。从去年年末开始,电信运营商开始大量定制千元智能机,一些国内手机厂商如中兴、华为、联想也纷纷加入。   互联网大佬们如何才能在移动互联的阵地抢到更多的份额?零元购机!   有分析人士甚至大胆预计,互联网大公司或许应该学习运营商的做法,只要用户承诺使用各互联网企业的应用一定合约期,则可以零元购机。或许包括盛大等在内的传统互联网大公司,并非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大胆设想。   这其中的商业逻辑很清楚:互联网手机模式的生态链中,手机终端数量是关键,而影响数量规模的最直接因素就是价格。用户很少会纯粹为某个定制化系统或者应用而高价买一个智能手机,这使得“低价终端”最终成为互联网手机的突破点。   但有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士向我们坦言,移动互联市场最难办的是,硬件终端的成本太高,靠终端补贴吸引用户,无异于“用钱买用户”。   只要财力足够,互联网公司都要试试水。哪怕眼下战略还不够清晰,先布下棋子再说。   老“三国”,还是新“三国”?   手机OS,新平台之争的入口   去年12月百度联合戴尔发布“易手机”的前一天,飞象网总裁项立刚与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见过一次面。项对王说,如果是照搬互联网到手机上,或是照搬美国的产品到中国,百度虽是大互联网公司,但也晚了。如果把移动互联网看作一个全新的智能感应平台,重构新的业务体系,它还是刚刚开始,现在开始干还是很早。   他举例说,以前在PC时代没人会认为地图重要,但当定位技术应用在智能手机中时,像“地图”这样的应用就可能成为最底层的平台。而且,项立刚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智能感应”技术出现。   项的话应该挠到了王劲的痒痒处。   当移动互联网大潮终于扑面而来时,中国互联网企业发现,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巨头已经铺好了几乎所有能想像到的通向移动互联的基础道路,他们已经成为“云-管-端”通吃的“根平台”。 中国互联网企业还有颠覆的可能吗?   知名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认为,在移动互联市场上越往上游走越有机会,越往下游走越没有机会。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推出很多应用,但都是亚平台应用,应该更加整合做一个底层平台,花费5~10年时间才能赶上跨国巨头,否则就会丧失战斗力。   不是亦步亦趋,而是要从“最根本”入手。这或许是阿里、百度、腾讯等中国传统互联网大公司的出路。   百度围绕“易平台”的云战略应该是希望在这个思路下摸索出一条通路。   去年底百度易手机亮相的同时,推出了“易平台”概念。易平台对百度服务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平台级服务,例如搜索、输入法、地图和云存储等,将百度的核心服务与软件平台有机结合,其服务对象可能是百度自己的应用,也可能是第三方应用;第二个层面是应用级的整合,包括百度浏览器、Ting、身边等,它们通过统一的百度账号体系连结在一起,满足用户体验。   承载阿里巴巴对移动互联网设想的是阿里云。去年7月阿里云手机推出时,阿里旗下的阿里云计算公司总裁王坚曾对外称,“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的移动操作平台,将广阔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通过云计算技术释放到移动终端上”。   阿里云的背后,是马云及阿里巴巴所希望打造的“数据分享第一平台”的蓝图。在2011年7月之前的三年时间里,阿里巴巴集团从未就盈利方面对阿里云公司有所要求。   这些互联网大佬不约而同选择了“硬+软”的合作方式,涉足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端,只有“云+端”,他们才觉得完整,有控制力。   在这一思路下,互联网大公司染指手机操作系统(OS)则是顺理成章。   这里原本是一片空地,只有小米(旗下有“MIUI”)、创新工场的点心(旗下有“点心OS”)等创业公司在耕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佬级企业,比如阿里、百度、盛大等,还有传言中的360、腾讯,开始进场跑马圈地。   大家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出基于Android的深度优化的手机操作系统。不过,大家也意识到Android开发权限不断被谷歌收回的局面,诸如阿里、百度等也在争取打破这一魔咒。   阿里很希望撇清阿里云与Android的关系。关于阿里云OS的介绍,阿里方面强调是“阿里巴巴自主开发的类Android系统”。阿里内部人士认为,阿里云OS不能简单理解为对Android系统的二次开发,它完全不等同于在Android之上美化的其他系统,事实上,更像是基于Linux的不同品牌操作系统一样,互不隶属,同源而生。阿里云OS与Android都采用了开源的Linux系统内核,但阿里云OS拥有自己的虚拟机技术、及核心的基础应用,例如地图、搜索,阿里云OS主推无需下载、全时Online的Web App模式(Cloud APP),背后即依赖于他自身的云计算资源,以此让互联网服务能够落到移动终端上。   在CSDN(中国软件开发联盟)创始人蒋涛看来,国内做手机操作系统最有优势的是三家PC时代的平台级公司,阿里、百度和腾讯。   尽管有评论认为,当主流的操作系统比较成熟、市场地位基本确定时,中途杀出的国产“二流”产品迅速上位可能性微小,但是具有“二律背反”特性的移动互联网留给大家诸多想像空间。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