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免费企业邮箱门户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IT资讯 > 电子商务

你认为电子商务浪潮下 挽救实体书店,可能吗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4-05
实体书店消逝得越快,人们就越发留恋。在这背后,是对某种更丰富的生活方式的挽留。   ●我们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大家都很着急、浮躁。实体书店的经营问题和商业发展、文化变迁、社会心态息息相关。   解放观点:大众书局福州路通宵书店开张半个多月了。它的出现,再度让舆论聚焦于实体书店的生存难题。这种比较吸引眼球的做法,能否成为一种维持实体书店生存的发展模式?   包亚明:24小时的营业模式,能否成为挽救实体书店的一剂灵药,的确令人疑虑重重。浦东八佰伴几年前也有过24小时营业的思考乐书局,一度轰轰烈烈的思考乐,如今早已退出江湖了。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来自许多方面,不太可能依靠改变营业时间就能简单解决。由于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大多数购书者选择了价廉方便的网购模式。图书与其他商品相比,由于品质的均一,并不存在挑拣的问题,似乎更符合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许多出版社因为担心图书在流转、退书过程中品相受到折损,往往倾向于用塑料纸封包图书,这一无心插柳的举措,更打消了网购者对于图书品相的担忧。对价格比较敏感的读者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网购方式。实体书店承受的压力,其实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各地的实体书店都遭遇到了类似的困境。   解放观点:有趣的是,大众一方面享受电子商务价廉物美的好处,一方面又留恋实体书店的文化空间。前者赚了利益,后者却只能赚来人气和同情。   包亚明:图书是一种商品,读者追求低廉价格,本无可厚非。但图书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文化产品,购书过程往往也会成为一种值得珍惜的文化体验。这就是简单划一的网购,无法完全取代实体书店的原因。更何况,有些实体书店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道风景线。比如非常著名的伦敦查令十字街,是图书销售者的圣地,也是所有爱书人的天堂。我有机会去伦敦的话,也喜欢泡在这条街上。这条街处于市中心,交通非常便捷,书店一个挨着一个,小型专业书店比比皆是,其中很多是二手书店。不仅品相独特精美,而且传递出了一种爱书惜书的温暖情愫。海伦·汉芙的回忆录《查令十字街84号》及其同名电影,更是让查令十字街声名远播。店员与读者之间因为购书而长期通信,建立起了一种温馨的友谊,这种温暖在现代的实体书店已经很难找到了。几年前当我再去查令十字街时,专卖女性主义书籍的新月书店早就歇业了,其他几家我熟悉的小书店,也已经杳无踪影。   香港湾仔的青文书店和它的老板罗志华,更是堪称最悲情的书店及其经营者。“二楼书店”是香港小书店受迫高昂房租的独特应对之道。好多年前在岭南大学客座任教时,我每周都要去铜锣湾讲课,课前的时间几乎都在青文度过,但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从未和老板罗志华攀谈过,根本不知道这个“一人书店”的老板同时还是一位有追求的出版人。令人痛心的是,2008年罗志华在清理书店库存时,不幸被倒下的图书压死。这样残酷的象征,让爱书人情何以堪。   解放观点:如果开成“书吧”“茶吧”,是否能解决困境呢?比如某些大学附近的“漫吧”通宵经营,漫画书只看不卖,依赖漫画吸引人气,依靠餐饮获得收益。   包亚明:“漫吧”火爆有一个前提:提供的图书一般不太容易拥有,也许是比较贵,也许是不容易买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苹果公司开一家还未上市产品的试玩店,通宵经营,免费让大家玩,靠餐饮赚钱,消费者大概也是乐意光顾的。我的意思是,“漫吧”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书店了,而是另外一种店铺,碰到的是另外一群竞争对手。现在的文化产品必然细分市场,只要有助于实体书店的生存,包括艺术沙龙、讲座活动,都不妨一试。据我所知,提供喝咖啡空间的书店不少,但是把“书吧”作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国外也不太多。目前可能找不到挽救实体书店的灵丹妙药。   解放观点:或许等到未来电子阅读方式完全普及,装帧精美的纸质书成为收藏品、艺术品,而实体书店将成为古玩店、艺术品店、奢侈品店,也未可知?   包亚明: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不过,那时的实体书店也不是我们今天面对和讨论的实体书店了。目前实体书店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不是电子出版,而是网上商务。因为导致实体书店举步维艰的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购买同样是纸质的图书。销售渠道的改变,究竟会对销售和阅读产生多大的影响,也许还有待观察。归根结底,实体书店只是图书出版产业链的末端,没有太大的主动权,只能跟随业态和时代的发展而被动选择。   解放观点:实体书店的困境,是不是城市发展中,税收、资本、空间掠夺和竞争的必然结果?   包亚明:小型、独特、富有趣味的空间,怎么存续自己的生命,不光是实体书店的困境,也是小杂货铺、小餐饮等小商户共同面临的课题。生活空间的独特性、趣味化与审美化,正在遭受低成本、标准化、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侵蚀,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明显特征之一。但在全球大都市里,特别是在都市的核心区域里,独特有趣的商业空间不仅比比皆是,而且不断涌现,这提示了我们:商业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空洞的交易行为。   拿实体书店来说,独特的文化气息、人和书店之间的情感交流、消费者和店员的沟通,在快节奏的工商社会里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或许实体书店消逝得越快,人们就越发留恋。在这背后,是对某种更丰富的生活方式的挽留。这好比许多人痴迷享受艺术般的服务一样,是金钱交易不能完全涵盖的。如狄更斯的酒吧、台南的路边粉丝汤等,那些长年经营的小店,历经了好几代人的传承,在历史中已经慢慢积累了独特的文化附加值。所以,许多城市宁愿选择高物价的小商铺,也不愿意大超市入驻,因为本地化的商业形式和文化生态,一旦被破坏是很难修复的。   小的文化空间能不能生存下去,取决于消费者对空间丰富性的追求程度,同时也取决于经营者恒定、良好的经营心态。而我们恰恰处在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大家都很着急、浮躁。实体书店的经营问题和商业发展、文化变迁、社会心态息息相关。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