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曾劭清表示云计算将改变传统IT商业模式 |
来源:email100.com 时间:2012-03-25 |
3月24日下午,2012中国IT领袖峰会信息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发布会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腾讯科技为本次峰会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
图为Gartner研究总监曾劭清。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曾劭清: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很荣幸能被组委会邀请参加这样的盛会,发布Gartner集团在2012年对于云计算的研究日程。大家都知道云计算在国内外都是广受关注的一个新兴的技术形态,无论在国内还有国际的企业,还有媒体和投资商都非常关心这个技术如何走向。所以大家有不同的理解,在今天的发布会上,首先请允许我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Gartner是怎么定义云计算技术的。
大家看到这张图里,Gartner所定义的云计算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类型,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而是包括很多新技术的一种新的技术形态。这种技术的形态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进行相应的交付,我们把云计算分成五种不同的属性,第一种属性是云计算是基于服务进行交付的,所有的云计算重视的是结果,交付的是服务,并不是太关注过程,甚至于可以说是比较忽略过程,而重视最终的结果。
第二,云计算是一个共享的服务,因为在下层所交付云计算的一些IT资源,它并不是被一个单一的用户或者是一些单一的一组用户所使用、所独占的,而更多是被所有的用户去共享,它是多租户的机制,被所有用户去共享的基础去实现的云计算。
第三,它是可灵活伸缩的服务,要求它的下层结构是需要在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上有很高的往上增加或往下减少的能力,可以很快速部署的IT资源在上面。所以它是可伸缩灵活的一个部署属性。
第四,基于互联网技术所交付的技术,所谓互联网技术是包括互联网的IT技术或者互联网的URL或者相应的互联网技术。
第五,云计算是必须要支持一个动态可计量的方式,比如可以按用户的使用量进行相应的计量。另外一种是可以按时段进行一些相应的计量的计量方式,只有这样的计量方式,云计算才能做到一些灵活支付的方式。比如按需使用来付费或者是按使用量和时段来进行付费的一种属性。
刚才讲了云计算的五种属性,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样的架构才是云计算?按照我们的定义,满足这五种属性的才定义为云计算的架构。但现在在媒体或者在社会上,大家所讲的云计算,我们更多是认为云服务,所谓的云服务就是我刚才说的五点之中满足任意两点的,都可以被称为是云服务。这是我们对云计算的一个定义,这和美国的NIST研究院的定义是非常相似的。
今天主要给大家发布一下Gartner集团在2012年云计算的研究日程,同时发布完这个日程之后,大家肯定就会想到,其实Gartner的研究对于计算研究有很独特的地方,Gartner集团的研究方法论是怎么样的,
我会简单讲一下研究方法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研究的不同地方。
首先,刚才讲到云计算的第一个属性是基于服务,所以我讲的是关于这五层的服务,这五层基本上都是基于服务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五层服务里面,第一层就是系统的基础设施的服务,这里面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操作系统这几个层面,作为一个系统软件、硬件打包在一起的服务进行交付,我们叫做系统的基础设施服务,具体的服务包括单纯的计算服务或者单纯的存储服务或者单纯的备份服务,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付。下一个是应用软件的服务,应用软件的基础设施服务,是在刚才所做的基础设施服务上再叠加了中间件,中间件提供边层的接口的云基础设施的软件和基础设施的服务。往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软件作为服务,里面包括利用物联网、Web浏览器的界面去使用一些应用,比如数据库和CRI的应用,通过这些应用时间来作为一个服务,而不是去购买整体的应用或者软件的允许或牌照而去使用,并不是拥有这个软件,而是使用量进行相应计费。
第四种和第五种,在传统上大家的理解跟Gartner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把信息服务作为云计算的服务,比如包括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或者搜索引擎,我们会归纳成一种云服务来看待。第五种是业务流程服务,具体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人事模块或者互联网支付的模块等等居于互联网业务流程的服务。从树状上看到会有一个管理和安全,它是怎么去管理用户的接入,怎么去管理用户的使用级别和相应的安全控制等等,在云平台的另外一种云服务,这是我们所定义的几种服务。
看到这五到六种云服务之后,按照Gartner公司的研究,我们所发布了对于这个市场的研究。大家所看到的是一组数字,可以看到2011年到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这些数字全部是基于公有云服务的一些市场预测服务,是公有云不是私有云。我们可以看到增长率最快的是基础设施即服务,达到了47.8%。目前公有云的云服务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都在北美,在2012年底北美是占了全球的59%的市场份额。我们预计它到2015年,北美市场占全球公有云的云服务的市场份额大概会下降到52%,在这个过程中亚太或欧洲会不断的成长市场份额。我们说的亚太不包括日本,除了日本之外的亚太,包括中国。目前估计到2012年底大概是3%,但是预测到2015年会占到整个全球市场份额的3.7%。里面所有的数字都是10亿美元的数字进行计算的。
刚才谈了很多云计算的定义和云服务,大家肯定想问一下对云计算能给这个行业或者给用户产生什么样的冲击?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目前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不单是有云计算,还有IT的商品化,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都有很多智能手机,包括一些中年人或者老年人也开始去用智能手机了。其实智能手机里面有很多IT的应用,IT作为生活上的一种时尚,不断的去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元素里。所以我们预计了这样一个趋势会发生,很多人用智能手机,他们很多时候不单是共享自己看到的数据,比如发微博、发照片到网上,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那么如何去管理这些大的数据?这些数据更多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按照我们的预测在五年会增长8倍,所以如何去管理或者如何去分析这种大的数据?其实对很多企业或者商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他们通过它的用户所产生的数据,基本上可以分析到这个人购买行为或者爱好,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来相应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另一方面,过去这么多年都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一个过程,但是在现在4G的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不断发展之后,我们会知道移动互联网会是互联网的10倍以上,所以看到很多终端都接到移动互联网,所以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会影响我们日常的生活。现在有很多云服务,基本上都是服务于消费者,比如个人的一些消费者。但是我们可以预计,这样的一些云服务会不断的渗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上,改变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企业和它的消费者之间的更多联系,不是传统的,可能在商店,或者在企业办公室的联系,更多是在数字经济的联系上。所以云计算会带来很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
另外,云计算也是物联网的基础,如果把一个事物或者冰箱或者椅子介入到互联网里面,实际上要的成本不是很高,比如加入Wi-Fi,但是也有问题,必须要出现一个机构去改变,才能实现突发增长。云计算对厂商也会产生很多影响,所以会促使厂家改变他们目前所供应的传统的IT产生和相应的服务流程,包括对用户也会产生很多业务流程的改造,去更好的发布自己的产品,跟它的消费者进行更多的在数字生活上的接触。同时也可以产生新的技术的创新。
刚才讲了这么多背景的信息,现在讲一下2012年Gartner集团对云 计算四个重点领域的研究日程。无论在国内企业或者在国际的企业,基本上国外是比较领先的,他们的虚拟化已经做得比较成熟,已经到50%以上的虚拟化率。国内很多企业把虚拟化和云计算两步作为一步来考虑,所以他们在规划的时候会考虑如何实施云计算,这是他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云计算的技术实施过程中,我们知道虚拟化是一个基础的技术,但是除了虚拟化之外也会产生很多革新的变革型的流程或者运维模式,
比如分布式的虚拟化,可能在一个分布式的数据中心之间的来回迁移。这种不同的技术对企业用户来讲,他们其实是感觉到非常困惑,哪些技术是可以采用的,哪些技术是不可以采用的,他们希望能看到更多行业上的一些应用的案例。但目前来讲,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在全球来讲是发展比较好的,但是在北美和欧洲各个地方,他们的经济陷入不同的状态之中,他们可能有很多时候在削减IT的开销。所以他们对云计算实现的路线图和我们在国内实现的路线图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中国的用户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成熟的技术用到自己的企业里,如何减低我们对IT成本的投资,如何革新和创新地去应用这些IT的技术。
另一方面,从外部供应商云服务的角度来看,随着云服务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看到亚马逊基本上每个季度都会减低它的云服务成本。所以国内的云服务供应商也会这样来做,随着它的规模扩大,成本就会分摊的减少。所以越来越让企业用户看到自己的IT会变成中间商的角色,他们会更多考虑哪些服务,我们在内部自己打造,哪些服务是在外部进行采购,再把它集成到内部的服务上,去给最终的用户提供相应敏捷的IT服务,所以他们有这样的需求。对我们的研究来讲,对于所有的需求,我们会发布更多的技术和评估报告,比如哪些技术是属于目前可以实施的,也就是在炒作的周期曲线里面是落地的曲线,可以在企业里实施,哪些技术是可以找到前三位的我们评估的技术给用户选择,让合作伙伴去实施这些技术。同时跟业务层面和跟IT层面,跟战略层面,还有企业转型的层面产生怎么样的一些影响。
刚才谈了很多企业实施云计算的需求,第二大重点研究领域是技术和架构如何逐步演进并支持云计算的不同风味,我们原来是分步走的模式,所以要满足不同的实现模式,企业要增加很多IT集成技能和运营开发技能,比如一个很传统的方式,我们先做虚拟化。但是一些企业的创新模式是并行来做,先做虚拟化,同时并行来做应用的成果,把应用做成分步式的架构放到平台上。
第三是云计算自身如何演进,有新的厂家出现,包括传统的厂家把自己的软件更多转到Saas的模式去进行交付,他们希望看到哪些创新的厂家出现,有哪些厂商的Saas服务或者基础设施服务,这种是成熟的,他们可以应用在企业计算里面,这也是我们在今年要大量地做相应的评估,而且去推广的一种模式,去给用户建议不同的选择。同时我们会给投资商和厂家建议他们应该开发更多的云服务或者云计算的技术,来满足用户在垂直或者水平层面上不同的需求。
第四,哪些厂家、市场和行业将会被云计算进行变革?我们看到云计算出现之后有很多“混业”的行为,比如苹果把Iphone和It结合在一起,所以云计算给整个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很多IT的厂商不断在全球,先在美国推出自己的云计算,和相应的医疗机构,比如跟零售业、电商进行相应的业务结合,变成混合型的厂商。我们相信在国内也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趋势。通过这样的一些变革,
用户自然会产生很多需求,怎么去利用放在公有云上的一些业务变革的元素,怎么去变成我自身的业务提交给 我的消费者的方式,怎么让我的业务可以从数字生活、数字社会上360度的72小时的为我们的用户进行相应的 服务,这些用户也希望看到相应业务上的一些评估和投资回报的相应建议等等。
这是我们在2012年重点的相应研究的领域,在这四个领域研究下有很多报告。首先是Gartner很出名的 Hype cycle的报告,最后它落到谷底的时候才是幻想的一种破灭,然后去落地,慢慢透过这个曲线往上走,看 到它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延续。还有一个是最终用户在数据中心内50多种技术,我们会提供相应的IT时钟给客户 建议在这个IT时钟里不同的生命周期,还有模拟事项线的一种评估报告和模型,给用户更多的是可以不需要看 这么多厂家的选择,我们评估好哪些厂商是从执行力和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上等各个方面是领先的,我们可以 给用户提供前五名的一些建议,用户可以再细细的考虑哪些厂家更符合客户的需求。
我们在这个月为了IT领袖的高峰会也发表了一些报告,作为首发的研究报告。在这个图上有一些研究报告 是首发的,希望大家有机会去读。但是我们写这个研究报告的风格是每一个研究报告是针对客户的一个问题点 去进行相应的阐述或论证。
我用很快时间给大家讲讲Gartner公司的研究方法论。这个图里有四种不同的角色,我们每一个研究都是 基本上根据这四种角色进行相应的沟通,然后去产生研究报告的,中间我们大概一年有6万多次跟用户的沟通 ,通过用最终用户的场景去实现IT技术的不同性,我们得到很多反馈,来进行我们自己的一种研究。同时我们 把研究出来相应的结果,会跟厂家和技术提供商进行相应交流,看他们有没有更多的解决办法,最终才会产生 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还跟很多著名的学术机构和投资商进行相应的交流,更好的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这里面有行业、区域和角色,刚才提到四种不同的角色,其实每一个角色里面都有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最 终用户里面有CIO、IT总经理、数据中心总经理、服务器经理、网络经理等不同的角色,对他们来讲都有不同 的需求。在不同区域里有供应商,还有行业的应用,对于IT领域变革是很重要的推动力,所以我们的模型会兼 顾在这三个方面,会更多进行深入和挖掘研究相应技术。
|
|
|
|